微生物抗藥性的三大模式
 ━━━━━━━━━━
 1. 先天抗性 (intrinsic, natural):例如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又肥又厚,天生就對 vancomycin 無感。
 2. 自身基因突變 (chromosome 
mutation):微生物暴露在藥物下或是在自然界舒適圈中,不經意咕嘰咕嘰產生的突變基因,並靠著環境壓力下篩選出的優勢抗藥性菌種;如腸細菌屬 
(Enterobacteriacae) 染色體中內建的 AmpC β-lactamases 之於第 1 - 3 代的 
cephalosporin;或是 MSSA 突變出 mecA 而進化成 
MRSA。然而這類的自身突變,可能得以靠著本尊被誘發而產生,亦可能可以轉移片段予其他的菌種。
 3. 後天承接外來基因片段 (acquired resistant):不同菌種之間,以染色體交換、導入 (transformation or 
transduction) 或質體接合傳遞 (plasmid conjugation) 基因片段,進而獲得抗藥性武裝;如 
vancomycin-resistance Enterococci (VRE) 將 vanA, vanB 等片段,接合到 MRSA 
的質體上,使之進化為難打的 VRSA。
 ━━━━━━━━━━
 此外,也有另一種分類的闡述方式:
 1. 先天內建抗性 (chromosome)
 2. 後天(基因變異型態:plasmid, transposon or viral phage)
 (A). 由染色體變異所獲得 (chromosome)
 (B). 由染色體外的變異所獲得 (plasmi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