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日本拉麵沒人嫌貴,鬍鬚張一直被嗆是為何

日本拉麵沒人嫌貴,鬍鬚張一直被嗆是為何 

 

※ 引述《ryan0222 (也無風雨也無晴)》之銘言:
: 日本平民食物,拉麵,一碗在台灣賣到快三百。
: 沒人嫌貴,還要排隊拿號碼牌候位。
: 鬍鬚張魯肉飯,三不五時被抓出來點名。
: 不感同身受民眾物價上漲之苦,還硬要漲價。
: 平平都是平民小吃。
: 為何日本拉麵賣到一碗快三百,民眾媒體一樣喜孜孜的排隊吃。
: 本土魯肉飯漲個五塊錢,就好像禍國殃民一樣?
: 有沒有這種心態,怎麼產生的八卦?
: 是本土食物比較細漢,被人看雖小嗎?


這裡只用臺灣的角度看日式拉麵, 卻沒有從日本的角度看日式拉麵, 日本對日式拉麵本身, 也面臨和鬍鬚張一樣的問題. 300 至 600 yen, 對於日本人來說就是一頓飯可以消費的價錢, 所以拉麵對日本人來說是平民食品.

但就像「拉麵王」這本漫畫說過, 拉麵價錢基本上一旦去到 1000 yen 以上, 日本人就會拒絕吃那麼貴的拉麵, 也就是說, 拉麵也是有一個加價的天花板, 沒辦法變成日本市場裡被認可的高價美食, 去到今天為止都只能被視為日本人的B級美食.
把日式拉麵看成日本的魯肉飯, 其實價格也沒辦法有太大的上升, 日本人接受了拉麵就是 500-1000 yen 的食物, 你就走不出這範圍. 但因為日元在近二十年幣值都十分高, 去日本的遊客, 也會接受了 500-1000 yen 的價錢, 如果他們先接受了這價錢, 以後都會認同價格. 你去日本推銷 1500 yen 的豪華拉麵, 也一樣是行不通的.
人類對價值的觀點, 受過去經驗影響, 當第一次接觸魯肉飯的價錢就是 40, 以後都會用這個數字當成標準去衡量價格. 當那些人第一次接觸拉麵的時候, 價格是 200, 也會以這作標準. 食品去到另一個國家, 價格能大幅調整, 就是因為那裡的人往往對價格未有既成印象, 可以接受一個新的定價.

日式拉麵去到臺灣變成中高級的食品, 這是常見的現象, 臺灣的茶樓和茶餐廳比香港還要貴, 但香港這些都是平民食品. 披薩是美國的平民食品, 但在中華區普遍都被視為中價食品. 在臺灣喝臺式飲品, 和香港的價錢, 也相差四五倍.
即使在古代, 香料在東南亞和南亞就只是到處都有的農作物, 雖然有價也不致於昂貴, 但是去到歐洲, 同重的香料卻比黃金更貴. 這也是道理, 因為在歐洲香料供應長期短缺, 早就認定了香料是貴重的商品. 另一個例子是龍蝦, 龍蝦早期勞動者吃的廉價食品, 但是去到別的地方卻變成鮮美的高級食品, 只要一件商品進入過去未進入過的市場, 就有機會定新價格, 但舊市場價
格已經有既成印象, 就很難改變了.

所以日本也不是特意將拉麵從平民食品, 變成中價食品, 而是他一直都是平民食品. 在六七十年代的經濟繁榮期, 出現了一次媒體企劃, 就是行銷札幌拉麵, 拉麵才從「沒有任何特色哪處都可見的東西」, 變成有地方特色的食品, 再出現差異化, 各地推出自己風味的拉麵, 去到八十年代, 拉麵從一種「消耗性的平民食品」演化成為日本的文化標誌之一, 八十年代開始向海外
進軍, 香港有名的拉麵店很多都是在八十年代從日本過來的.

所以你見所有日式拉麵店的裝飾, 都不會隨隨便便找個鋪子, 而必然地在哪裡都明顯地告訴你「這就是日本」的裝修, 人員衣服也盡量日式化, 這就是因為他在賣的是文化標誌, 而不僅是「民生消耗品」. 日本人在開業時早就理解到這是賣文化加食品, 而不是單純食品. 而前題就是日本文化在八十年代已經對外界很有魅力, 充滿加分.

今天臺灣的魯肉飯, 大概就是相當於六十年代日式拉麵的情況, 就是未出現一次成功的媒體行銷機會. 因此魯肉飯的差異性就沒出來, 也沒形成風潮, 這跟社會有否將臺式文化向外推廣, 是有很大的關係.

由於沒有認知魯肉飯是臺灣的文化, 而單純只是把它視為「消耗品」, 所以就會批評他的漲價, 因為消耗品是沒有個性的成本, 尚稱不上是一種興趣或能反映個人的愛好或品味, 那便是大家都不喜歡的成本上漲. 而當臺灣意識到有必要將自己的文化推廣到全世界時, 則魯肉飯成為文化一部份, 鼓勵改良, 包裝和向外推廣, 他就不再是消耗品而是文化標誌. 價格也會不一樣.
因此到頭來還是在於臺灣人怎樣去看自己的東西, 如果臺灣人覺得自己的是好東西, 也願意把東西做好, 「便宜大碗」不再是一種優勢, 「臺灣風味」才是一種優勢時, 事情就會改變.

2 則留言:

  1. 正常啊
    假如你朋友在賣便當
    你跟他買他還一直跟你漲價的感覺是怎樣

    回覆刪除
    回覆
    1. 說真的物價上漲原本就要調漲,只因為是朋友就不能漲你價,那你朋友會是什麼感覺,乾脆絕交好了

      刪除

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