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4日 星期六

注音符號來源和解說

 其實注音符號的設計,可以去查查看它的由來,其實就跟日語的50音由來一樣,像日文也是由原本中文「草書取整個字」作為「平假名」(例如:「あ」源自「安」的草書)和「楷書取一片段」作為「片假名」(例如:「ア」源自「阿」的左上角部分)來的;注音符號也是由原本一些漢字,取一部份或全部,作為這個聲音的代表字,不過有的已經是源自現已經沒在使用的古字或古音的,確實仍然不容易有感覺:

ㄅ=包(取上半部) ㄆ=攵=攴(「放」的部首,「攴」音同「撲」,是「手(又)拿樹支(卜)」的樣子,表示跟「用手使用工具」的動作有關) ㄇ=冖=冪(「冖」為「冪」的古字,音同「密」) (但我更喜歡記也有「被覆蓋」意思的「冒雨」的「冒」的上面) ㄈ=匚(也是一個部首,「方方正正」的「匚」,音同「方」) ㄉ=刀(上面加一撇) ㄊ=(「突」的古字,寫作「子」倒過來的樣子;右下加一點) ㄋ=乃(去掉那一撇) ㄌ=力(上面加一撇) ㄍ=(「澮」的古字及古音,音同「怪」,「巜」是指水在流動的樣子) ㄎ=考(取下半部) ㄏ=厂(音同「罕」,指山崖下突出的空間,人可居住的山洞) ㄐ=糾(取右半部,但我更喜歡記成「叫」) ㄑ=(「畎」的異體字,音同「犬」,指田間水道,說「ㄑ」是指小水流)(真的是「ㄍ」的一半?XD) ㄒ=下(去掉長頓點,據說「下」的古字確實就是只有「丅」這個樣子,「上」則是「丄」這樣) ㄓ=之(「之」的古字長得真的就是「ㄓ」這個樣子) ㄔ=彳(「雙人」旁的偏旁部首的「彳」,音同「翅」) ㄕ=尸(撇沒有連起來,同「屍體」的「屍」的部首及古字) ㄖ=日(橫改成長頓點) ㄗ=節(取右下半部,據說「節」的古音讀作「zie」,如同「資」+「爺」連音) ㄘ=七(「七」的甲骨文其實下面確實還有一些轉折,寫作「ㄘ」,古音讀作「ci」,如同「雌」+「一」連音) ㄙ=私(取右半部,「ㄙ」為「私」的古字) ㄧ=一(呃,就是數字「一」) ㄨ=五(「五」的古字為「二」+「X」,取其中間的部分) ㄩ=去(取下半部,據說「ㄩ」=「去」的原意為用柳樹編成的吃飯的容器) ㄚ=丫(「丫」音同「鴨」,取其韻,指東西岔開的樣子) ㄛ=呵(取右半邊及其韻,「ㄛ」為「可」之古字,「呵」原讀作「喝」+「喔」,指張嘴呵出氣體貌) ㄜ=(後來才補充上的聲音,因此真的是跟「ㄛ」再借用而再添一筆的XD) ㄝ=也(為「也」的異體字,取其韻) ㄞ=亥(為「亥」的異體字,音同「害」,取其韻) ㄟ=飛(應該是取右上角的部分?某古字「ㄟ」音同「飛」,取其韻) ㄠ=么(撇加上挑連起來,音同「妖」,取其韻) ㄡ=又(是右手的樣子,取其韻) ㄢ=圅=函(取其上方,音本同「汗」,取其韻,指盆栽裡頭的植物,它的花還沒盛開的樣子) ㄣ=乚=隱(「乚」為「隱」的古字,小篆形如「ㄣ」,故取其韻) ㄤ=尢(「尢」音同「汪洋大海」的「汪」,取其韻,是一隻腳因跛腳而彎曲的樣子) (但我更喜歡記「骯髒」的「骯」取其右半部的看法~) ㄥ=肱=厷(取右下角,去掉一點,「厷」是「肱」的古字,音同「公」,取其韻,是人的胳膊手臂彎曲的樣子) ㄦ=兒(取下半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