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What are the pros and cons of studying in the Arts, Litera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hasha77

 @qqow327

1. 當臺灣人說「理組」時,其實主要是指能務實累積財富的工科,及社會地位崇高的醫,而理(即科學理論)本身是不被重視的。 2. 當臺灣人說「文組」時,哲、文、藝、社、史、法、商...等皆混為一談,由此可見臺灣人多麽輕文,對臺灣人來說它們「都是文組,不用分那麼細」。另外文組裡面也有很多學科是需要科學素養的,但一樣被包裹在同一個標籤裡一起輕視,再次說明了臺灣人根本不重視「理」。 3. 臺灣教育中缺乏思辨批判,學生沒有建立起獨立思考的能力,導致選組時大多是社會經濟考量遠大於人格養成考量。臺灣學生目前最缺的是哲學課,是的,這個最被臺灣人瞧不起的學科,其實是最能讓未來的主人翁能夠好好思辨如何讓臺灣更好的。 4. 臺灣是個階級社會,處處充滿剝削(從cost down、低薪、養地炒房、政商勾結到傳媒話語權等都是),且人們往往僅靠著膚淺的階級表象標籤(收入、名氣、族群、學校甚至是學生時代的選組)大肆歧視他人,這樣的社會給臺灣人很多不安全感,人與人之間無法建立起真正信任及合作(做表面功夫不算),因此製造業是最適合賺錢至上、不愛合作、不善溝通、不認為階級框架能打破所以相當認命的臺灣人的。 5. 承上,除了錢以外,臺灣人也很愛名。臺灣人所謂的「出人頭地」指的是從事官員、民代、法官、律師、醫生這類職業,前四者是權力導向,而醫生的地位是從日治時期流傳下的脈絡,但不論何者,皆說明了臺灣人重視名氣背後所代表的權勢及階級框架,相對輕視各行各業本身的專業。 6. 承上,臺灣人的愛名且輕視專業,也能從名校迷思及過洋墨水迷思中看出來。基本上只要有頂大加持或是過水國外學歷,此人往往在各行各業中都會莫名較為順遂,甚至有時候是連所學科系與就業內容不相關時也是如此,至於此人本身的專業能力及論述能力如何,並不是首要被重視的。 7. 臺灣人不求打破階級框架,只求能在框架中,靠著讀書翻轉自己的地位,往社會的權力核心靠近,沒錯,就跟科舉的考生心態非常相似。 8. 相信大家都有發現臺灣的高教常有產學脫鉤的情況,但我認為背後真正的大議題是臺灣是個鼓勵奴性彰顯的社會,所以再怎麼樣也很難擺脫以製造業為主體,至多就是半導體業,但仍然是代工;而第三級產業這種需要強大人文內涵(人文來自思辨,思辨藉由哲學培養)的東西,臺灣人是玩不太起來的,像是長期被詬病的傳統媒體的素質就不用說了,還有連之前被相對看好的軟體業,縱使工程師滿街跑,也因為服務能力及管理能力不足而落後他國了,而這也是理工人也不該偏廢人文素養的原因之一。很多真正厲害的人才在臺灣是找不到舞台的,只好外流。 上面很多問題已經是被很多人講到爛了,但觀察多年來,我似乎看不出有什麼改善,甚至有所惡化。
Show less
說得真好,很認同,台灣人大多數不重視也不懂人文,甚至有些瞧不起的奇怪態度,但又很崇尚美日韓發達的那些產業,尤其文娛相關的,挺諷刺。
真的說得很好 希望有更多人看到這則留言
日本動漫影藝~餐飲~古蹟文創~時尚美妝~商品行銷包裝等……都滿強的。 他們社會好像不是單一思維的文、理組分類。
但很遺憾的是 理學是工學的基石 但理學非常難學 很多人不想走 所以我這種資質平庸的人都能做理論物理
身為文組裡面相對需要具備更多專業技能的設計師,完全認同你所說的,當初念大學以為自己有一技之長能傍身,不至於混得太差,且產品需要行銷、需要包裝、每個人都需要娛樂和美的事物,好讓他們能紓解上班的壓力,但我至今還是不懂社會為什麼不願意付出相對應的薪資給設計(不管是哪個領域的設計),只要再多個一萬我都不會抱怨,設計師的平均薪水可以領到四萬就好 我以前都沒想過,有一天成為大人,為了生存可以說出這麼卑微的話
 @botan1516  不过各国跟台湾相比,每个国家的理工科的收入都还是比文组的高,日本也不例外~
 @jerryfoxcp9 語言溝通跟種田都很重要,但是你說哪個更有急迫性?我想那一定是農業,可以減少大量時間在尋找食物上(純粹的實物)。但是語言就不重要嗎?沒有語言,我相信人類現在還製造不出任何現代化產品(美麗的包裝,讓人放鬆的娛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