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迷路一下爆走
〈不要10年後的感激,只要這一刻的感動〉
迷路一度怕死了英文,一提到英文就淚眼汪汪,因為多動症ADD的緣故,他曾在學習的過程裡被罵了多少個笨、罰了多少日子的站、折損了多少自我評價。
為了修復他的自信心,我讓他停下兩年徹底休息,那段期間裡隻字不提英文這件事。
直到小二那年,迷路再度遇到一個英文老師,這一次的老師完全不同了,她比媽媽更溫柔,孩子的人生這才又開啟了一扇窗。
面對這個注意力缺失症候群+學習障礙的孩子,這位老師總是找得出鼓勵的法子,如果課堂上測驗了20題迷路卻只寫對了2題,老師就鼓勵對的那兩題,於是孩子在學習的路上逐漸從落淚變成微笑,從對了兩題,到三題、到四題、到五題⋯⋯.信心指數一路上揚。
人人都說「嚴師出高徒」,卻忘了很多孩子正因過度嚴苛或忽視心智年齡的對待方式而倒盡了學習胃口,有沒有人質疑過嚴師之所以能出高徒,或許是因為這個徒兒本身就具足了高徒的資質呢?
誰也不能否認人各有長短、各有不同規格、特質與開竅時間的早晚,在觀念上絕對不能這麼輕易的就被一句古早話給綁架了,把一百零一套標準全盤套用在所有的教育之上其實是很危險的。況且「嚴格」的定義也不該等同於冷漠、高壓、斥責與唱衰否定。不過反過來說,許多「嚴師」都是被家長一而再三要脅出來的產物,畢竟有太多太多的家長在分數上永難滿足。
不少基本教義派人士愛拿「進擊的鼓手」來例舉嚴師出高徒的典範,雖然那的確是部激勵人心的好電影,不過當你眼裡只見嚴師能造就出”一個”進擊的鼓手,卻忘了統計被他擊垮的鼓手人數肯定更多,而那些被擊垮的就一定差勁了嗎?未必,只不過是特質不同,相應方式不同,換了一個春風化雨的老師,能使學生脫胎換骨立志向上的電影其實也不少。
我倒覺得溫柔的老師更道行更高,他們看待教學的標準其實比擅長怒吼或責罵的老師更嚴謹,他們選擇以理解孩子的方式啟發孩子,那付出的不管是耐性成本也好、教學構思上的成本也好,都遠比冷峻又愛否定學生的老師更具難度,你也可以說,這樣的老師對自己的要求比對孩子更為嚴苛。
反正,迷路就這麼一路被鼓勵著,被老師鼓勵、被老木鼓勵、被公公婆婆鼓勵,一群渾身解數的啦啦隊,讓他漸漸忘了稚齡時七早八早就跌入人生谷底的挫敗往事,他開始相信自己很棒並且願意越來越棒。另一方面,由於老木深信「英文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考的」,所以我和老師共同的默契就是不逼迫、不施壓、不關注分數,想方設法只為了讓孩子先愛上英文再說。
接下來的4年裡,迷路因為有了自信而越來越喜歡英文,他曾經在否定裡上演大逃亡的戲碼,後來又在肯定裡投桃報李加倍奉還!那個曾經被嫌棄得一無是處的孩子,假以時日之後,在許多不同場合裡紛紛被誇讚是個「有語言天份」的孩子,因著這份肯定,進而還產生了買一送一的大驚喜,迷路這下子可不只是愛上英文而已了,他雖然處於一個缺乏台語環境的家庭裡,卻非常主動學習,喜歡聽台語、喜歡學台語、喜歡練習講台語,他興高采烈的挑戰人生各種可能性。當然,這一切都發生在相信自己之後。
總之,在完全沒有壓力的狀況下迷路的聽說能力不斷進步,小四開始,他很願意打開英文耳,他試著聽電影、聽卡通、聽歌詞,外出旅行或接觸外籍人士時也敢於活用,唯一落後的部份是在於背誦能力,他的背書功力向來很差(遺傳到米米),但我和老師都不急,從不強硬要求,只是繼續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好不容易才萌出小芽的學習胃口。
上了小五以後,迷路開始熱愛詢問米米各種生難字與陌生片語上的意義,特別是看電影的時候,好比甚麼是guilty as charged?甚麼是lose one’s head?甚麼是cross my fingers?.....
迷路雖然不至於勤勞到動手翻查字典,不過總是樂於探索原本不知道的新鮮事,對語文的熱情一天比一天顯著,直到前一陣子……他竟開始主動背單字了!
我好詫異:「你.....還好吧?有沒有發燒啊?我….沒看錯吧??你….是在背單字嗎?」
「吼!!米米妳很壞ㄟ!我只是覺得背好了很有成就感,且很好玩耶!」迷路說。
雖然他拼錯的機率還是很高,文法上也不夠精確,不過卻已經是笑瞇瞇的走在主動學習的路上了。
至於如果你問我,既然不在意考試,又為什麼要讓孩子保持英文上的學習呢?
那是因為多會一種語言就能擁有多一種觀看世界的角度,未來,孩子可以收看國際新聞而不被吵吵鬧鬧的台灣新聞侷限了眼界,在網路的世界裡也如同獲得了一扇自由穿梭的任意門,能夠收集到除了華語之外的資訊,並且在觀賞電影時,還能體會原汁原味的劇情而不流失神髓,最重要的是,學習語言能使孩子具備放膽壯遊的能力。
說來說去英文本來就不是拿來考的,它是拿來用的!
我曾見過不少父母大眼瞪著孩子的淚眼說:「我現在這樣逼你學、罵你差、強迫你背,保證10年後你一定會感激我!」
可是說真的,我們一點都不需要孩子10年後的感激啊,我們只要此刻陪著孩子從學習裡獲得成就感與快樂的感動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