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食鹽水濕紗布敷料
99/3/30
豐原醫院 外科
游朝慶
起源於1970年代,由於濕潤療法的觀念普及,以及市面上也出現一些濕潤療法敷料(moisture-retentive dressings),那時的醫師也開始使用便宜且方便取用的紗布以生理食鹽水泡濕(moist saline-soaked gauze)來處理慢性潰瘍傷口1-3,此種方式即使是目前,也是大多數醫療人員處理慢性潰瘍傷口的主要方式,但也是一種很多人都討厭的換藥方式。在台灣,大家都稱呼這種換藥方式為”wet dressing”,但這是一種錯誤的稱呼,事實上,wet dressing的中文叫濕敷療法,原本是指皮膚科之表層傷口或外科補皮的供皮區以生理食鹽水紗布敷蓋。而生理食鹽水濕紗布換藥,中文叫填塞排膿,在文獻上大都是使用saline gauze dressing,saline gauze packing,moist gauze dressing,traditional wet gauze therapy,moist saline gauze dressing,normal (0.9%) saline wound dressing, wet-to-moist gauze dressing 或wet-to-dry dressing。優點為價格成本低廉,但缺點為疼痛以及需要經常更換紗布保濕,耗費的人力及時間成本較多。在台灣,一般醫院對於感染性傷口或是大面積的潰瘍如褥瘡及糖尿病足部傷口,也大都是使用生理食鹽水濕紗布敷料來換藥,就是用生理食鹽水浸濕紗布後擰乾,打散,再填塞進有深度的傷口,接下來再覆蓋乾的紗布,也就是所謂的「濕到乾」(wet-to-dry)換藥法:其具有吸附傷口滲液及物理性清創作用;而另一種較少用的生理食鹽水濕紗布換藥方式為針對乾淨要養肉的傷口,將濕紗布外面加上防水膜,或者乾紗布(但必須在濕紗乾掉以前換藥),也就是所謂的「濕到濕」wet-to-wet(moist) 換藥法,主要功效為維持乾淨傷口的溼潤。筆者另一種說法就是讓傷口不要太乾,也不要太濕。太乾的傷口,紗布要濕一點,製造長肉的環境,而太濕的傷口往往有感染,故紗布要乾一點,充分打散,讓其吸收多一點滲液。
在1991年有一個觀察性研究,其從某一個區域的13家護理之家,1029名有傷口的患者,1638個傷口,觀察其換藥方式,結果是使用最多的是以乾紗布覆蓋傷口,而使用濕紗布換藥的只佔第三位,第二位是使傷口開放,甚麼敷料也沒使用,而濕潤型敷料使用最少4。此外,雖已有許多研究證明使用先進敷料長期而言比用濕紗布換藥還有經濟效益5,6,但為何紗布仍是大多數醫療照顧者的首選呢?或許有下列幾個理由:1.紗布及生理食鹽水是大家所熟悉而方便取得的的,並且不貴,且只有一種形式尺寸,就能使用在各式各樣的傷口;2.大多先進敷料有不同的大小,醫療院所需要備貨多種尺寸的敷料,且種類及競爭廠商太多,又一直有新的敷料上市;3.並非所有的護理人員、醫師及照護者瞭解所有的先進敷料及其功能、作用或使用方法,故若患者換醫院或給其他醫師處理,可能會打斷原有的治療計畫,或者使用不適合的先進敷料,也有可能影響傷口癒合;4.不同品牌的先進敷料其差異性太多,並有不同的外觀及作用,易讓使用者混淆7。
甚至於在褥瘡傷口方面,有五個研究顯示,moist saline gauze濕紗布換藥和其它的moist wound dressings濕潤傷口敷料相比,其結果沒有統計學上的意義8-12,實證醫學的證據強度Strength of Evidence = B(有中度證據支持其使用),因此,臨床治療師應根據患者情況,替其選擇適合的敷料,來提供濕潤的傷口環境,但為何臨床上濕紗布換藥的效果比不上先進敷料呢,個人覺得許多人濕紗布換藥方式不正確,或者一天只換一次藥(正確的作法是一天需至少換兩次藥)是兩大主因,而先進敷料因有固定的使用方法,較不會因個人的換藥行為不同而有所改變。
最後,在看完上面的描述後,是否還認為『生理食鹽水濕紗布敷料療法』是傳統的換藥方式呢?還是覺得它也應該列為先進敷料的一員。
至於台灣為何會有wet dressing的用法呢?甚至連台灣2009年12月的中華民國整形外科醫學會雜誌內的正式文章也使用「wet dressing」這個名詞當作施紗布填塞13,日前筆者在搜尋日本的資料中無意中發現日本的一個用法:「湿潤療法(wet dressing)」日文是ウェットドレッシング ,從日文版的Wikipedia找到的意思是「消毒をしない」「乾かさない」「水道水でよく洗う」を3原則として行う治療法。閉鎖療法、潤い療法(うるおい療法)とも呼ばれる14(不消毒,不讓傷口乾燥,使用自來水清洗傷口這三個原則的治療方法,又稱為密閉療法,濕潤療法)。
從網路上搜尋到標題為【ここが変だよ!床ずれの常識】(這真奇怪啊,褥瘡的常識)的文章,他將敷料分為四種15
ドレッシングの4分類(dressing敷料的四種分類)
Ⅰ.開放性ウェットドレッシング (open wet dressing開放性濕潤療法)
使用保鮮膜覆蓋傷口,用紙尿布黏上打洞的塑膠袋蓋在傷口,或用負壓傷口治療
Ⅱ.開放性ドライドレッシング (open dry dresssing開放性乾燥療法)
乾紗布
Ⅲ.閉鎖性ウェットドレッシング(occlusive wet dressing密閉性濕潤療法)
使用薄膜,軟膏來封閉傷口,
Ⅳ.閉鎖性ドライドレッシング (occlusive dry dressing 密閉性乾燥療法)
使用藥膏紗布來讓組織乾燥
由此可見wet dressing一詞應該是源自於日文ウェットドレッシング,而其實際意義應該是moisten therapy濕潤療法,並不限於填塞濕紗布,所以我們以前的念法應該是錯的,而且為了和歐美接軌,筆者仍認為不應使用wet dressing這個名詞,尤其是要發表在國際期刊,給歐美同好參考的文章。筆者並且建議各醫療專業人員統一使用中文「濕紗布填塞」或NS gauze packing,以讓溝通更方便。
References
1. Wood RA, Hughes LE. Silicone foam sponge for pilonidal sinus: a new technique for dressing open granulating wounds. Br Med J 1975; 4:131-133.
2. Gruber RP, Vistnes L, Pardoe R. The effect of commonly used antiseptics on wound healing. Plast Reconstr Surg 1975; 55:472-476.
3. Levine NS, Lindberg RA, Salisbury RE et al. Comparison of coarse mesh gauze with biologic dressings on granulating wounds. Am J Surg 1976; 131:727-729.
4. Pieper B, Templin TN, Dobal M et al. Wound prevalence, types, and treatments in home care. Adv Wound Care 1999; 12:117-126.
5. Thomas S, McCubbin P. A comparison of the antimicrobial effects of four silver-containing dressings on three organisms. J Wound Care 2003; 12:101-107.
6. Alterescu V. The financial costs of inpatient pressure ulcers to an acute care facility. Decubitus 1989; 2:14-23.
7. Ovington LG. Hanging wet-to-dry dressings out to dry. Home Healthc Nurse 2001; 19:477-483.
8. Neill KM, Conforti C, Kedas A et al. Pressure sore response to a new hydrocolloid dressing. Wounds 1989; 1:173-185.
9. Xakellis GC, Chrischilles EA. Hydrocolloid versus saline-gauze dressings in treating pressure ulcers: a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Arch Phys Med Rehabil 1992; 73:463-469.
10. Alm A, Hornmark AM, Fall PA et al. Care of pressure sores: a controlled study of the use of a hydrocolloid dressing compared with wet saline gauze compresses. Acta Derm Venereol Suppl (Stockh) 1989; 149:1-10.
11. Colwell JC, Foreman MD, Trotter JP. A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two methods of managing pressure ulcers. Decubitus 1993; 6:28-36.
12. Oleske DM, Smith XP, White P et al.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two dressing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grade pressure ulcers. J Enterostomal Ther 1986; 13:90-98.
13.Yun-Kai Wen, Jing-Wei Lee, Sheng-Che Lin, Modified Negative Pressure Therapy in Clinical Wound Care-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Hospital Experience, TheJournal of Plastic Surgical Association, ROC, 2009, 18(4), 329-339
14. http://ja.wikipedia.org/wiki/%E6%B9%BF%E6%BD%A4%E7%99%82%E6%B3%95
15. http://www.geocities.jp/pressure_ulcer/sub583.htm
因為今天換藥時被糾正說要用無菌棉枝將紗布搓到傷口裡,紗布和傷口才能密合,直接用無菌手套塞,手指頭太粗,會無法造成傷口和紗布密合~請問要怎麼判斷填塞排膿的換藥方式是正確有效被執行的呢??謝謝指教~~
1.再請問您,傷口很大,有腐肉,可以使用燙傷藥膏再加上濕敷嗎??還是只要用NS濕敷即可?
2.有異味可以使用N/S+優碘濕敷??
另外~
3.這裡好像沒看到關於石蠟紗布,使用石蠟紗布前須再使用其他藥膏嗎??
2.不建議使用優碘,其也無法除臭,應儘快把腐肉清乾淨就不會有異味
3.石蠟紗布主要用於抗沾黏,但若一天換兩次,應不會產生沾黏。若是表淺傷口用,是可以再加上其他抗生素藥膏
之前有壓瘡長蛆 但是好了
現在沒有長蛆 但有壓瘡深有膿
一定要用Beta嗎? 因為在學校教的都是NS
但是長官都說BETA比較好?
美國the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HRQ,是美國重要的品質推展機構,AHRQ在90年代所發展的19個臨床準則後來已成為實證指引發展的重要模式)早於1994年就規定不要在壓瘡傷口使用消毒劑(包括優碘)
Do not clean ulcer wounds with skin cleansers or antiseptic agents (eg, povidone-iodine, iodophor, sodium hypochlorite solution [Dakin‘s solution], hydrogen peroxide, acetic acid).
因此,全世界各護理學會或教科書上都會宣傳使用生理食鹽水即可,但唯獨台灣,學長姐們教下來的還是加優碘濕紗布填塞,文獻上,如此用法並沒有比只用生理食鹽水好
1.wet dressing+ SSD 傷口換藥的方法目的是什麼? 然後怎麼換才是適當的?
2.用wet dressing換藥傷口一定要很深才適合嗎?
我照顧的那個病人在左手背到手臂前段(手肘前)都是血泡,那入院時血泡都已經破裂,但都是傷及表皮,只有左手背上有兩個2.5X1CM的切開處,深大約1CM,皮膚顏色的部份,有紅色大約佔整個傷口面積的10%,黑色的部分大多分布於破裂血泡周圍,還有一些死皮但尚未掉落,其餘大多都為防腐肉,由於臨床上看大家換藥方式都不同,所以我很混淆...
有人看到醫囑這樣開立是將紗布+ SSD塞進傷口裡,後在皮膚表層大量塗抹SSD
有人是塞進傷口後在皮膚表層大量塗抹SSD
有人是覺得傷口太淺根本不需要wet dressing,所以紗布也沒好好塞,沾上N/S後就直接卡在傷口裡,在將皮膚表層大量塗抹SSD
故才會使用SSD,但又因清創後傷口太深,故在加上濕紗布填塞,防止傷口乾燥,並預防黏住傷口
沒有說哪一種換藥才是最適當的,看換藥後的狀況有無改善或惡化,若無改善,或導致患者更佳痛苦,表示換藥方式需改變。但個人覺得,清創是最重要的,傷口不該出現腐肉或痂皮。
基本上若燙傷,真皮層還在(未看到脂肪),不一定要將傷口以濕紗布填塞,使用銀敷料,泡棉或抗沾黏敷料即可
有一位病人腳背上曾經有膿液, 做了清創手術後有留下一個約2X2cm, 0.5cm深的傷口, 傷口底部見少許肌腱, 病房用hibitane清潔傷口和用hibitane濕敷紗布填塞。請問有肌腱露出的傷口是不是用生理鹽水較為合適?謝。
有肌腱露出時,要積極保濕,以免韌帶乾掉
使用生理食鹽水紗布需要濕一點,或常換藥
此時,使用一點保濕凝膠(如intrasite gel),會讓換藥較容易點
但是2週了最後傷口收不起來,大概剩1*0.5*0.5深,也沒有任何分泌物
是不是該去整外處理
但若已傷及骨頭,要很小心感染,尤其是那些還可下床走路的患者,一旦感染,截肢機會很大
若傷口仍有壞死組織,可以用濕紗填塞來清創(wet-to-dry)
若傷口已乾淨,但血循不好,只想保守治療時,也可以只使用優碘藥膏讓傷口乾掉或結痂
故填塞的敷料要微濕潤,一天至少換兩次,避免紗布乾掉,
最外層覆蓋吸水敷料,如紗布或綿墊
有韌帶露出時,要積極保濕,否則韌帶很容易壞死
接著看能否手術將韌帶蓋住,若不行則要考慮將壞死掉的韌帶切除
且其為水性(cream),很容易濕,不易保濕,對於韌帶露出不適合,
若無法使用先進敷料(凝膠、泡綿、海藻綿、aquacel之類),則建議繼續使用溼紗布填塞,其效果等同先進敷料
我媽媽是糖尿病患者,8月中左腳跟骨撕裂性骨折開刀後傷口癒合不佳,11月初傷口感染黄金葡萄球菌,進行了清瘡手術並住院,傷口没有縫合,11月中做骨釘移除手術及傷口縫合,但因我媽媽皮膚不好,所以腳腕部份的傷口蹦開導致韌帶外露,目前已出院,在家用生理食鹽水的濕敷法早晚各換一次,做了3天,韌帶外露的傷口周圍有滲血現象,韌帶部分凹陷有縱向紋路,腳跟傷口縫線略微發白發脹,請問是正常的現象嗎?
因為韌帶外露,能早點關起來就早一點關(等感染改善)
也可以諮詢一下整形外科醫師的意見
wet to wet 時間是?
wet to dry時間是?
wet-to-dry是以微濕潤的溼紗布填塞,紗布從濕潤變乾燥的過程中可對傷口產生清創的作用,適合用於有壞死組織的傷口上,一天至少需換兩次
建議可貼人工皮密封傷口或以海藻綿弄濕填塞傷口後,以防水薄膜密封
至於能否植皮,建議 直接找整形外科醫師討論
同樣都是wet dressing 用0.9%N/S濕敷和1:20的水溶性優點濕敷的差別在哪裡?
美國國家的臨床指引於十年前就宣傳於慢性傷口不要使用優碘或其他殺菌劑,會抑制生長母細胞
即使在髒的傷口,研究指出,有無加抗菌劑(即使是銀),(長肉及細菌量)效果完全一樣
所以現在全世界(除了台灣)的換藥主流是不加優碘的生理食鹽水紗布填塞
即使要以優碘消毒,也建議隨後以生理食鹽水將優碘洗掉,以免產生刺激、痛及過敏
建議再找整形外科醫師評估是否需清創手術,或者可以直接將傷口修補起來
然後,因為前幾天滲液較多,一天需多換幾次藥,或者將保鮮膜打洞讓滲液流出
否則傷口易浸潤,導致起疹子
量少,適合用親水性凝膠嗎?還是用SSD,或者是濕敷
2.可稍微先將敷料弄濕
但還是要找為何會很濕,是否有臭味、膿、感染原、壞死組織、廔管、骨髓炎等
第一階段:換藥進行填塞排膿
第二階段:擦藥膏,只進行兩天
第三階段:灑藥粉
院方護理人員建議傷口保持乾燥,使之結痂快癒合,可是壞死皮膚遭剪除,現在傷口還凹陷,這樣的復原方式是否正確
擔心日後傷口癒合,卻仍然凹陷,影響美觀,誠心求解
但藥粉一般不建議,
若只有表皮缺損,建議使用人工皮
若真還是擔心的話,建議改看整形外科醫師
因每天前往醫院換藥費時又費錢,
故在家換藥,以生理食鹽水濕紗布,濕環境促進長肉,一天更換數次,可是紗布易乾且黏傷口,可有建議的敷料,
目前傷口乾淨會滲血
2.或改用保濕的凝膠,如intrasite gel, duoderm gel, comfeel gel等
3.定期找整形外科醫師評估,看能否縫合
晚輩是初入臨床的實習醫學生,
想請問對於傷口的換藥與照護有沒有推薦的書籍可以參考的,
譬如從病生理到臨床實務的統整性書籍,
畢竟在院內多半是由學長姐或NP那口耳身授學習到的,
學習到的可能是不知其所以然的routine習慣或片面瑣碎的資訊,
因此想要有系統性的重新學習它...
感謝醫師指點迷津~
中文的書不多,可先參考于博芮老師的『最新傷口護理學』
至於實做還是靠老師或學長姊的臨床指導
不過現在有toutube,可參考的對象就很多了
活動則儘量不要流汗
至於打針,若真的無處可打,可考慮中央靜脈導管,或者請感染科換別種抗生素
還是有特定等級後才能使用
壓瘡病人用濕敷法及ssd換藥哪個比較好呢!
若有臭味、或滲液量多可嘗試殺菌劑,但也需考慮是否該清創
溼紗布填塞對壓瘡傷口較好,乾一點有清創效果,濕一點有長肉效果
SSD殺菌只能撐約1-3個小時,且為水性cream,傷口容易滲濕且不易保濕,除非搭配濕紗布
故單獨用時,SSD還不如一般的優碘藥膏oint,oint內的凡士林至少還可以保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