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面對的七個殘酷的事實
昨天在threads上看到這篇貼文,雖然是外國的老師,但面臨的問題都一樣,翻譯給大家參考
原文請參考:
==============================
我46歲了,身為一名高中老師,我已經精疲力竭。
而我終於承認了一件大多數人不願意說出口的事:
學生的行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還糟。
不是因為老師太軟弱,
也不是因為學校失敗了,
而是因為整個社會變了——而沒有人為這場變化的後果做過準備。
這裡有七個殘酷的事實,沒人願意面對:
1. 父母的缺席比以往更嚴重
兩個都要上班的父母,
或是獨自一人負擔一切的單親。
工時瘋狂、工作壓力沉重、生活成本飆升。
孩子們靠著手機平板自我成長,父母精疲力盡地掙扎求生。
而老師呢?
我們被期待補上這所有的空缺。
2. 新冠疫情不只是打斷,而是重置了一切
兩年多來,我們被灌輸:
上學不是必需的
在家穿睡衣也能工作
社交是可有可無的
現在呢?
學生們帶著這種心態回到教室——而代價由我們承擔。
3. 立即滿足,毀了耐性
現在什麼都講求:
一鍵搞定
一點即通
一滑就懂
一旦學習需要花時間、需要努力?
他們就放棄。
他們發脾氣。
他們怪老師。
4. 是科技在教他們,不是大人
TikTok 教會他們注意力只能維持幾秒鐘,
YouTube 塑造了他們的想法,
Discord 定義了他們的價值觀。
父母與老師曾經是他們最重要的影響力。
而現在?
我們只是背景音。
5. 他們不習慣「不」這個字
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只會餵給他們想看的東西。
但現實世界呢?
他們不能靜音、不能封鎖,也不能滑過討厭的對話,
所以他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應對。
6. 現在什麼都是「藉口」
趕不上截止日?焦慮症。
坐不住?過動症。
不尊重人?創傷後遺症。
是的,心理健康真的很重要——拜託我們知道。
但這些標籤的過度使用,讓責任感漸漸消失殆盡。
7. 老師收拾所有殘局
我們要當:
教育者
諮商師
心理學家
家長的替身
情緒支持系統
(在台灣還要當法官當調查員)
但最後學校真正重視的,
還是那些評量數據,而不是孩子到底學到了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下你的想法